江西南昌宜春砂浆灌浆料养护时间
本文考察不同浓度以及不同溶剂聚乙二醇200、聚乙二醇400、复配型的聚乙二醇/三醇(PEG/Gl)对化硅/聚乙二醇(SiO2/PEG)剪切增稠体系的影响,采用流变仪测试该剪切增稠液的稳态流变性能。测试表明,复配型分散介质的增稠效果不如单一分散介质,临界剪切速率PEG400PEG200SiO2/PEG400/GlSiO2/PEG200/Gl,因此当需要在较小剪切速率条件下增稠时,应选用分子量较大的聚乙二醇单一分散介质;同时,分散相质量分数越,体系的增稠现象也愈明显。
■各类灌浆材料在公路或路基中的应用
■水泥基灌浆材料
水泥基灌浆材料在2008年8月1日起实施的GB/T50448.2008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中定义为:“一种由水泥、集料(或不含集料)、加剂和矿物掺和料等原材料,经工业化生产的具有合理级分的干混料。加水拌合后具有可灌注的流动性、微膨胀、的早期和后期强度、不泌水等性能。”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水泥基灌浆材料的基本组成:水泥、加剂、矿物掺和料、集料(砂子)等。
■水泥基灌浆材料的工程应用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日益向功能多样化、大型化、层**层化方向发展,如地铁、隧道、速公路各类工程日益增多,地基加固、结构补强、设备基础加固等相应的配套工程也日益增多。水泥基灌浆材料以其自身优良的性能在灌浆材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应用越来越广泛。下面介绍矿业大学(北京)混凝土与环境材料研究所研究和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各开发的几种水泥基灌浆材料。
■快速抢修材料
快速抢修材料具有固化迅速、**早强、性能优异的快速抢修材料。2小时抗压强度>30MPa,1天抗压强度>50MPa,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修补材料固化慢,修补完工后需要长时间的养护缺点,在公路破损灌浆修补,机场跑道维护、矿井坑道抢修等方面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组装灌浆料灌浆砕的砂浆特征:分筛过烧粗料配粉屑.掺合料.加剂分时投钢介湿磨;分筛中径熟料粉配缓凝减水剂.聚合物冷拌成净浆降水化热;分筛轻烧**细粉配缓凝剂分时投砂介湿磨、掺合料水合匹配Ca*溶出速度;砂介硬砂用于灌浆料灌浆时应通过5-m筛.升浆时应通过5岫筛、按砂浆的强度.稠度.研磨效率等要求、在(水泥+掺合料)/(微集料硕砂)的干物料比》
●自组装灌浆料灌浆砕的粗集料精加工特征:按工程截面或砂浆流动性、选2-.6~7mm的单径集料,调节振动破碎机降才下限的集料,经振动输送槽制饱水似球糙面单径集料;粉屑有水合活性的作掺合料、有碱活性的作碱活性抑止剂,其他经二级湿磨作微集料增砂浆工作性。
●自组装灌浆料灌浆佐的充填.灌浆料灌浆特征:粒径》7皿的单径集料,间断级配需GU型仪试配、确定小集料的粒径及含量,并检査实际充填中混料.布料的均匀性;饱水面干集料的运输.浆泵注浆前、均需覆盖防蒸发;可用传统浆泵灌浆料灌浆,也可用单层或多层的充填升浆、向无渗漏模板注浆到预定层、均播单径粗集料直到露出浆面时振实;再灌浆料灌浆…“振实;如是重覆直到成型完成。
●基础处理
清扫钢柱地脚板基础表面,不得有碎石、浮浆、灰尘、油污和脱模剂等杂物。灌浆前24h,基础表面应充分湿润。灌浆前1h,应吸干积水。●确定灌浆方式
根据钢柱地脚板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灌浆方式,可采用“自重法灌浆”、“位漏斗法灌浆”或“压力法灌浆”进行灌浆,以确保浆料能充分填充各个部位。
●支模
根据确定的灌浆方式和灌浆施工图支设模板,模板标应出设备底座上表面至少50mm,模板必须支设严密、稳固,以防松动、漏浆。
●灌浆料的搅拌
按灌浆料重量的12%—14%的加水量加水搅拌,水温以5~40℃为宜。采用机械搅拌时间一般为1~2分钟;采用人工搅拌时,宜先加入2/3的用水量搅拌2分钟,其后加入剩余用水量继续搅拌至均匀。
●灌浆
▲浆料应从一侧灌入,直至另一侧溢出为止,以利于排除设备机座与混凝土基础之间的空气,使灌浆充实,不得从四侧同时进行灌浆。
▲在灌浆过程中不易振捣,必要时可采用竹板条等进行拉动导流。
▲在灌浆施工过程中直至脱模前,应避免灌浆层受到振动和碰撞,以免损坏未结硬的灌浆层。
●养护
▲灌浆完毕后30分钟内,应立即喷洒养护剂或覆盖塑料薄膜并加盖岩棉被等进行养护,或在灌浆层终凝后立即洒水保湿养护。
▲养护措施还应符合现行<<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的有关规定。▲模板拆除时间:24小时,养护时间:7天。
以典型针叶材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型力学试验装置和*的原位检测系统,在1,10,50mm/mim加载速度条件下,研究木材连续横纹压缩时的力学行为差异和微观结构的实时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加载速度条件下,木材出现屈服变形的位置不同,这将直接导致木材力学行为产生差异;原位检测系统可以准确地表征木材微观结构的变化特征,从而可以很好地解释不同加载速度下木材产生力学行为差异的原因.